主要內容 :
平頂山廣播電視臺記者 韓婕:這里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一礦的大采高充填開采項目現場。前不久,全國首套“矸石+膏體”協同充填系統在這里正式投用。它的成功應用為煤礦的綠色、高效開采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。
長期以來,煤礦開采帶來的地面沉降和煤矸石堆積,一直是困擾行業(yè)綠色發(fā)展的難題。如今,這一難題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一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。
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一礦充填隊副隊長 丁文雅:煤炭企業(yè)常規(guī)處理煤矸石的方式有三種:第一種是堆存,需要占用大量土地,而且容易造成環(huán)境污染;第二種是填埋,就是選擇一些廢棄的礦坑,這種方式仍然存在著環(huán)境的污染風險;第三種是綜合利用,但是受到技術和產業(yè)鏈配套限制,消耗的矸石量也比較少,投入的費用比較高。我們采用“矸石+膏體”聯合充填的方式進行處置矸石,每噸可以減少處置費30元,可實現煤矸石零外排,從源頭上消除矸石山生態(tài)隱患,助力無廢礦山建設。對采空區(qū)進行充填以后,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,保護地表建筑、農田,踐行生態(tài)修復的理念。
平頂山廣播電視臺記者 韓婕:這到底是怎樣一套系統?簡單來說,就是先將地面矸石通過投料井下放,同時,在地面制備好的像牙膏一樣的膏體材料,通過管道泵送到井下工作面。最后,在采空區(qū)將矸石和膏體混合,形成堅固的充填墻,支撐住頂板,從而有效防止地面沉降。話說起來輕松,但實際操作中卻充滿了挑戰(zhàn)。尤其是在空間有限的井下,如何安全、高效地將大量矸石拋投到位,成為項目團隊必須攻克的難關。
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一礦充填業(yè)務主管 涂心宇:我們這一套地面投料系統,將原矸通過轉運皮帶運到移動破,通過移動破把原矸破碎到50到100毫米,然后通過883米的投料井,把矸石投到井下的矸石倉進行儲存,然后經過倉下的給料系統和轉運系統,把矸石轉運到架后,和我們的膏體進行混合充填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的難點就是:由于拋矸皮帶經常進行移動,另外還要保持它的正常運轉,所以有很大的難點。經過我們不斷地改進、創(chuàng)新、實驗,第三代拋矸皮帶已經研制成功,取得比較好的效果。
平頂山廣播電視臺記者 韓婕:除了硬件的創(chuàng)新,智能化也是這套系統的一大亮點。在智能投料集控中心,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,就能實現系統的一鍵啟停。這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所有關鍵設備和區(qū)域的情況,實現了無人化巡檢,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。
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一礦充填業(yè)務主管 涂心宇:9月份,我們這套“矸石+膏體”充填系統正式運轉。通過這套系統,十一礦目前已累計處理矸石6000多噸,充填膏體3萬多立方米。在保證月產煤炭7.8萬噸的同時,實現了地面的“零沉降”。
平頂山廣播電視臺記者 韓婕:作為全國首套“矸石+膏體”協同充填系統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的投用,無疑是一次重要實踐,在為企業(yè)解決了瓶頸問題的同時,也為全國煤炭行業(yè)創(chuàng)建更加綠色、高效的現代化礦井,提供一套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平煤神馬方案”。